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foodzk@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东里5号楼

京ICP备202300861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773号
中食智库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www.cnfood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以产教融合赋能
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构建“三位一体”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2025-07-01 12:52:09 中国食品报

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河南省“十四五”期间设置的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也是全国食品领域唯一的职业本科学校。学校主要为河南食品工业大省万亿食品产业及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教育强国建设时代背景下,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探索出了一条“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通过构建333运行模式(三维理念引领、三层实践路径、三项保障机制),将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绑定,不仅为河南万亿食品产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更打造出一支兼具“双师”素养与教育家情怀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坐标

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其六大要素(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构成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坐标系。学校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过程中,构建了三维理念引领、三层实践路径、三项保障机制的333运行模式,“理想信念”不仅体现为组织教师骨干开展红色教育的活动中,更是融入到食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食品智能加工专业,其核心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通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价值观引导,《果蔬加工技术》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渗入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融入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等思政内容,共整理出思政案例1500多项,这种“教育家精神+”课程体系的构建,使专业课成为涵养师德的重要载体,正如学校一名专业课教师所言:“当我们在实验室讲解食品安全标准时,其实也是在传递弘道追求的社会责任。”

在专业发展维度,学校将“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学术态度转化为具体的能力标准。学校建立的“双师型”教师能力体系,要求教师不仅持有食品检验工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还需每年在双汇、卫龙等知名食品企业完成不少于2个月的实践研修,将企业生产难题转换为授课的案例。依托国家级现场工程师建设项目、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项目等,构建“虚拟仿真现场+中试现场+企业真实现场”“三现场”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这种“车间课堂化—课堂车间化”的培养模式,让教师既能在中原食品实验室、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参与食品研发、小试、中试,又能将最新技术标准带入课堂。近几年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达47项,获得发明专利12项,这些实践成果直接转化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课程的教学案例。

“三位一体”实践,从理念到行动的路径创新

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核心在于将“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333运行模式。

个体成长层面。体现在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职业发展数字档案”,根据教师专业方向与产业需求,定制“理论进修+企业实践+科研创新”的成长路径。青年教师崔老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在学校支持下参与了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的功能食品研发项目,同时通过“学分银行”制度积累企业实践学分,这种“教学—实践—科研”的闭环培养,使他在三年内迅速成长为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团队协作层面。体现在“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机制上。学校打破传统校企合作壁垒,依托主持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企业、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中引进172名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组成“1+1”结对团队。例如,在研发功能性益生菌酸奶的教学项目中,企业导师负责工艺优化指导,学校教师则聚焦理论体系构建,这种“实践经验+理论创新”的互补模式,既产出了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也培养了教师的解决企业难题的能力。近年来,这类团队开发的“产教融合型”课程达23门,编写的《乳制品加工技术》《肉制品生产技术》等7门被列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

学校发展层面。以建设漯河市食品产业“三链同构”中创新链构建为己任,主动融入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展开创新全过程引领的食品高职院校“产学科转孵”多主体育人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根植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五共模式”,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起创新引领“产学科转孵”多主体办学机制、产教科创城一体化发展机制;融入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创建“食品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创业孵化+食品产业园”区域食品全链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服务区域食品产业集群,构建“创新引领项目贯通”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引领 科教融汇”大教学制、打造“创新引领 多元参与”教学团队,创建创新引领“产学科转孵”共同体育人模式。形成了“平台聚人才、人才建平台、平台育教师”的良性循环。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师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0%以上。

产教融合创新典范,“产学科转孵”大教学制的多维赋能与实践成果

“产”字筑基,产业需求牵引教师实践能力跃升。“产”是根基,秉持办学跟着产业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理念。学校紧扣漯河市2000亿食品产业集群与河南万亿食品产业,牵头组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省级示范性食品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食品科创园等4大产教融合平台,参与建设19个全国食品类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校内,校企共建7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1条中试生产线和10个标准化生产车间,打造“前校后厂”的真实生产场景,不仅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创造条件,更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教师深度参与企业项目,如低温肉制品研发、速冻食品工艺优化等,将生产线新技术、新规范转化为《肉制品加工技术》《冷链食品生产技术》《乳制品加工技术》等课程实训模块,开发58套“企业案例教学包”,实现课堂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产业需求与专业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学”为根本,特色专业培育优质人才。“学”是核心,学校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专业品牌,精心设置食品工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粮食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食品智能加工、食品检验检测、食品营销电商等食品类专业近40个,与河南万亿级食品产业具有高度契合性和不可替代性。着力构建了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五共”模式,与河南万亿级食品产业紧密相连,具有高度契合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构建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五共”模式,获批国家级骨干专业、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省级以上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200多项。学生在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中,既能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为成为适应产业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的过程也为“产”输送专业人才,为“科”提供创新思维,为“转孵”储备新生力量,在整个模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科”研驱动,创新平台锻造教师科研硬核实。“科”是动力,自2017年起,学校协同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在此基础上升级打造中原食品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任发政、庞国芳等两位院士领衔,汇聚14名“两院”院士、29名国家级领军人才,组建23个科研团队,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教学制,学校将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与学生专业素养共同提升,形成“院士带团队-团队带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机制,在联合科研攻关、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开发“科研成果转化案例库包”5个,用于实践案例教学,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高效转化。科研创新不仅提升教师科研硬核实力,也为“学”提供前沿知识与技术案例,助力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推动学校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

“转孵”联动,成果转化激活教师创新生态。“转”与“孵”是成果转化与价值延伸,学校建成21条中试生产线、3个校内成果转化基地和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市场,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获批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为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服务,解决300多项生产难题,为当地1000多家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检测认证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国家级沙澧众创空间等平台服务孵化入驻企业及项目500多个,成功孵化企业及项目百余个。教师既担任创业导师,又作为技术合伙人参与项目孵化,带领学生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项68项,形成“教学创新-技术研发-创业实践”的生态闭环。“转孵”环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进一步反哺“学”的实践教学,促进“产”的产业升级,激发整个学校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

学校通过“产学科转孵”大教学制特色育人模式,实现了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职教与产业对接引领”到助推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转变,探索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效助推我国产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的路径,贡献了“漯河食品”智慧。该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共10项。

保障机制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

政策保障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教育家精神的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激励措施。近年来,漯河市以食品“硅谷”培育为着力点促进产教科创城一体化发展,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食品创业型职业大学,建设世界知名的国际食品硅谷和国际食品名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豫中南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的实施意见》《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支持河南省食品实验室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漯河市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支持职业院校和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深入合作;学校设立“教育家精神践行奖”,将师德表现与绩效工资、岗位聘任直接挂钩。这种“政府政策引导+学校制度保障”的双轮驱动,使教师在师德评议中表示“践行教育家精神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评价保障的突破性,在于构建“三维度动态评价体系”。该体系除传统教学科研指标外,特别设置“产教融合贡献度”指标,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带领学生创业等成果纳入评价;建立“学生-企业-同行”三维评价机制,企业满意度占比达30%以上。评价导向的转变催生显著变化,近几年教师技术服务到款额逐年增加,从“重论文”转向“重转化”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应用实践启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范式创新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探索,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是“价值引领+漯产业导向”的双轮驱动模式,将教育家精神的理想追求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有机结合,避免了师德建设与专业发展“两张皮”现象;其二是“平台聚才+团队育才”的组织创新,通过引育并举形成了人才梯队建设的良性生态;其三是“政策激励+评价倒逼”的制度保障,将产教融合的软要求转化为硬指标,使教师发展与产业需求形成刚性绑定。

学校通过实施333运行模式,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教学创新团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实践探索证明,教师队伍建设的本质,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先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就是让教育家精神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作者单位: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 赵俊芳 詹跃勇 丁艳芳 吕银德。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项目(教师函〔2023〕9号);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课题: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漯河3000亿级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探索,编号:JZYY25099;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教育家精神指引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编号:SKL-2024-815);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创新全过程引领的食品高职院校“产学科转孵”多主体育人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五方联动 平台赋能 场景协同’助力职业院校科教融汇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4SJGLX0758);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河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2024SJGLX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