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好肠道菌群,有益于我们一生健康

2022-12-12 12:26:42 中国食品报网

  今年12月1日,国际微生物组药物开发领域迎来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式进展,受到业内的高度瞩目。一项全新的粪便微生物组疗法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避免艰难梭菌感染成人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的感染复发。这种粪便微生物组疗法旨在把活的有益微生物重新引入病人肠道,恢复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以抑制有害微生物过度繁殖,最终帮助患者重获健康。

  人体肠道微生物知多少

  在人类身体中,寄居和栖息着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及小型原生生物、显微藻类在内的庞大的微生物群,估计为人体内细胞数量的10倍甚至更多。据中食智库专家、黑龙江省医促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黄睿教授介绍:大多数资料显示,人类细胞数量约为10万亿-100万亿个,而人体内微生物数量估计通常高达100万亿-1000万亿个,在人体微生物群中细菌占压倒性优势,超过其他类微生物成百上千倍。

  无论从全身看,还是仅从消化道看,结直肠都是细菌总数的主要贡献者。黄睿教授指出,正常人每克粪便中平均含有约900亿个细菌,一个标准体重成年男性结直肠癌内粪便体积约为410毫升,换算过来约有36.9万亿个细菌。女性的结肠内容物与男性并无差异,但女性的体细胞数低于男性,因此女性体内细菌相对含量更高。

  科学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人类肠道内含1000-1150种细菌,每个成年人肠道中至少有160种细菌;肠道菌群包含的基因数量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多倍,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可见肠道细菌对人类影响的巨大。黄教授解释说,作为人体最宏大、最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在结构组成上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但肠道菌群也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大约30到40个物种组成了99%的肠道细菌。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研究显示,肠道中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双歧菌属、克雷氏菌属等30个核心菌属占比较高,是组成肠道菌群的大多数,在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和功能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粪菌移植都能治啥疾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肠道菌群始终参与到其健康活动中来。从婴儿自母体娩出之日起,丰富的肠道菌群便开始形成,并决定孩子未来的健康。黄教授介绍,肠道菌群在我们体内发挥着重要功能,包括将人类自身不可消化的食物成分发酵成可吸收的代谢物、合成必需维生素、将有毒化合物降解为无毒化合物、抑制和战胜肠道中有害的病原体、加强肠道屏障功能及刺激和调节免疫系统。换句话评价,“好”菌群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抵抗外来入侵者;而“坏”菌群则会让身体不适或者让人生病。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粪菌移植”这个词近年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并极大吸引了公众的好奇与关注。黄睿通俗地解释,粪菌移植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有益的微生物群,移植进患者的胃肠道,以重建病人遭受破坏的肠道微生态环境,让益生菌失而复得,帮助人们战胜疾病。现阶段,粪菌移植已经在临床开始试用,治疗范围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类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肠道疾病;肝性脑病、严重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糖尿病、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痛风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放射性肠炎、药物性结肠炎等八大类。

  结直肠癌必须重点防范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上述这些尝试用粪菌移植对抗的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失调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最常见的癌症——结直肠癌。黄教授指出,肠道菌群是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年人肠道中约有上百万亿细菌,肠道菌群失调会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并诱发肠道和肠外疾病。黄睿介绍说,肠道菌群中,包括埃希菌属、肠球菌属、拟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的特定物种,可通过协同促进的方式,由化学致癌剂诱导并引发结直肠癌。与健康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群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是不同的,其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其中罗氏菌素等保护性类群丰度降低,梭杆菌属、卟啉单胞菌属等致癌类群丰度增加。

  黄睿教授解释说,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复杂,其背后的诱因,包括炎症、免疫调节、膳食成分的代谢、基因毒素的产生,都与肠道菌群“藕断丝连”。这其中,细菌代谢的产物N-亚硝基化合物和硫化氢可致癌;具核梭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产聚酮合酶+大肠杆菌、粪肠球菌等细菌可酿成炎症,加快结直肠癌的病程;细菌代谢生成的次级胆汁酸与结直肠癌的高风险脱不了干系;细胞致死膨胀毒素、大肠杆菌素、脆弱拟杆菌毒素能使DNA严重受损,进而诱发结直肠癌。

  目前,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确定了结直肠癌幕后多个危险“推手”,包括不良的饮食模式、肥胖和其他生活方式等因素。黄睿教授认为,通过纠正这些生活方式,可以预防至少一半的结直肠癌事件,这背后自然也有肠道菌群的功劳和奉献。这是因为实施饮食干预,可借助肠道微生物群阻碍结直肠癌的发展过程;肥胖个体的体重控制,可深刻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反过来,肥胖者减肥有助于降低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黄睿表示,现阶段,包括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属在内的几种益生菌细菌已经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抗癌特性,包括抑制细胞增殖、促使癌细胞凋亡、调节宿主免疫、灭活致癌毒素和产生抗癌化合物等。尽管有体内外的实验支持,但益生菌预防结直肠癌的直接证据尚处于初步阶段,今后更多的临床试验将有助于确定益生菌在预防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效用。

  滥用抗生素,后果严重

  肠道菌群从婴儿时期的逐步“扎根”,到成年后进入一种较为长期稳定的状态,让人们从益生菌中获益。但这样的稳态易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包括个体的遗传特征、机体的免疫反应、感染、环境微生物暴露、昼夜节律、饮食结构改变及抗生素的滥用。黄教授解释,各种肠道细菌都有自己的食物嗜好,有些细菌偏爱高脂、高蛋白饮食,在机体长时间摄入这样的饮食时,其肠道就会“物以类聚”,将这类细菌凝聚起来;还有些细菌偏爱高纤维饮食,机体长时间进食高纤维食物,其肠道中就会富集这些细菌。这就提示,如果一个人饮食结构过于单一,肠道细菌的种类将会变少,而这并不利于肠道菌群的“和谐共生”。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慎用抗生素,也是给予肠道菌群“维稳”的一大重要举措。黄睿表示,抗生素的发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的发明挽救了无数感染患者的生命。但抗生素的泛用会滥杀无辜——在消灭致病菌的同时,也误伤了益生菌或者其他毫不相干的细菌;甚至在我们体内培养出耐药细菌,乃至超级耐药菌,最后使体内微生态失衡,带来难以控制或致命的感染,甚或今后面临无药可用的可怕局面。

  黄教授告诫,人们日常常见的一些“小感冒”,可能并非细菌所致,不要随意服用抗生素,有的时候靠自身免疫力就可以自愈;如果是细菌感染造成的,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衣晓峰 欧苏文 叶金华)

京ICP备202300861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773号

中食智库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www.cnfood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食智库官方微信:cnfoodzk

网站地图

官网微信小程序

客户端下载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